石家庄市第九中学 王 茹
2015年,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微表情的文章,第一次接触到“微表情”这个概念,觉得很新奇,接着观看了一部美剧《别对我撒谎》,说的是一位识辨谎言的专家,通过观察人们的微表情 、肢体动作等,判断他们是否在说谎。由此,我对微表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查阅了相关资料。
微表情是一个传统的心理名词,微表情是人们在试图隐藏或抑制真实情感时无意识流露出的面部表情,持续时间短暂,通常在1/25 秒到 1/5 秒之间,不易被人察觉。它转瞬消失,一闪而过,甚至本人都难以察觉,是一种内心不自觉的外显形式,所以,微表情更能表现出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②。1966年 Haggard 和 Isaacs 发现了一种快速不易被察觉的面部表情,认为它与自我防御机制有关并且表达了被压抑的情绪。1969年Ekman 和 Friesen 也发现了这种面部表情并将其命名为微表情③。另外,美国的 Matsumoto 和Shreve 团队,中国的傅小兰团队等也在进行微表情研究。
微表情是心理学概念,在医学、侦探、司法、社交领域应用广泛,但是目前在教育领域反响有限。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已经成为课堂主体,虽然微表情转瞬即逝,但是却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这就为教师教学策略的设计与调整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因此,将微表情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体察他们的内心状态,从学生的肢体动作推测他们的真实想法,运用这样的方法,科学利用微表情相关知识,关注学生微表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本课题结合课堂实例,探究“通过观察学生微表情,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
...............